(圖:老地方觀機平台)
圓山飯店在防疫期間點燈祈求平安,與一旁國道上的來往車潮,意外成為一幀幀照片,只可惜還沒來得及去拍照。
在整理照片時偶然發現去年11月與男友公司的員工旅遊一同參與圓山導覽的照片,決定寫寫圓山的故事。
如民生社區之於美援時期,從條通商圈的大正町到台灣神宮,中山北路往圓山大飯店的路上,還隱約窺探日治後期的生活面貌。
大正町與參拜之路
日治時期,因颱風造成的洪水氾濫使日本人有諸多水土不服,當時的「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由木村泰治領導,在總督府與各方人士的支持下,將中山北路、新生北路、南京東路、市民大道圍出的範圍打造成大正町,從東西向道路從市民大道到南京東路共規劃了十條通,區域內街道方正、有許多行政官員宿舍,亦有許多名人入住,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
日本人信仰神道,日本政府時期實行皇民化運動,在台灣廣設神社以同化台灣人成為信仰神道、效忠天皇、熱愛帝國的皇民,承襲神社建於高處的特色、建於劍潭山山麓的台灣神社便是其中之一。
台灣神社於1901年落成,並於1944年中完成擴建後升格為神宮並增祀天照大神。
為了因應日本人的信仰而興建的中山北路,從人口密集的大正町周邊一路通往山麓的台灣神社,便是當時的參拜之路。
條通商圈繁極一時,但這個高級住宅區在多年以後卻儼然成為時代的眼淚,林森北路因酒店林立而染上風月場所的刻板印象,周邊狹小的巷弄對比附近百貨林立的南西商圈顯得凌亂,卻也因此多了一股斑駁的歷史味。
第一間五星級飯店
日治後期,台灣神宮在1944年底因為一場即將降落於台北的日本軍機失事而引起的大火中付之一炬,直至戰爭結束、日本政府離台也沒能修復,而後這個位於山麓的神宮遺址,便成為圓山大飯店的前身。
早前迎賓,因台灣尚未有適合接待使節的賓館,皆會將賓客安排到金瓜石的太子賓館,後來考量到地理位置與文化,當時的政府在台灣神宮的舊址建造了圓山大飯店來迎接各國使節。
飯店於1973年落成,是台灣第一個五星級飯店,其設計出自於設計師楊卓成先生之手,特色為三多-柱多、燈多、龍多,全飯店共有144根柱子頂天立地,並有超過22萬隻不可細數的龍雕,還有座台灣神宮遺留下來的三爪金龍。
飯店內有兩條充滿神秘色彩的密道,昔時作為緊急逃生用,東往北安公園、西往圓山聯誼館,分別長78及80公尺,還有條長20公尺的溜滑梯,為世界上最長之溜滑梯,滑梯的尾端有個階梯方便隨扈可以立即揹達官貴人逃亡以避免中途不必要的受傷。
導覽員講解時,常人聽著會覺得有些荒謬,逃跑竟然還需要人揹,但保鑣隨扈的存在似乎便是達官名人的常態,尤其是在那個時代背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