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 Report-台灣故事」標籤的文章

A Topic|一頁台北歷史 History of Taipei|參拜之路中山北與圓山大飯店的歷史沿革

(圖:老地方觀機平台) 圓山飯店在防疫期間點燈祈求平安,與一旁國道上的來往車潮,意外成為一幀幀照片,只可惜還沒來得及去拍照。 在整理照片時偶然發現去年11月與男友公司的員工旅遊一同參與圓山導覽的照片,決定寫寫圓山的故事。 如民生社區之於美援時期,從條通商圈的大正町到台灣神宮,中山北路往圓山大飯店的路上,還隱約窺探日治後期的生活面貌。 大正町與參拜之路 日治時期,因颱風造成的洪水氾濫使日本人有諸多水土不服,當時的「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由木村泰治領導,在總督府與各方人士的支持下,將中山北路、新生北路、南京東路、市民大道圍出的範圍打造成大正町,從東西向道路從市民大道到南京東路共規劃了十條通,區域內街道方正、有許多行政官員宿舍,亦有許多名人入住,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 日本人信仰神道,日本政府時期實行皇民化運動,在台灣廣設神社以同化台灣人成為信仰神道、效忠天皇、熱愛帝國的皇民,承襲神社建於高處的特色、建於劍潭山山麓的台灣神社便是其中之一。 台灣神社於1901年落成,並於1944年中完成擴建後升格為神宮並增祀天照大神。 為了因應日本人的信仰而興建的中山北路,從人口密集的大正町周邊一路通往山麓的台灣神社,便是當時的參拜之路。 條通商圈繁極一時,但這個高級住宅區在多年以後卻儼然成為時代的眼淚,林森北路因酒店林立而染上風月場所的刻板印象,周邊狹小的巷弄對比附近百貨林立的南西商圈顯得凌亂,卻也因此多了一股斑駁的歷史味。 第一間五星級飯店 日治後期,台灣神宮在1944年底因為一場即將降落於台北的日本軍機失事而引起的大火中付之一炬,直至戰爭結束、日本政府離台也沒能修復,而後這個位於山麓的神宮遺址,便成為圓山大飯店的前身。 早前迎賓,因台灣尚未有適合接待使節的賓館,皆會將賓客安排到金瓜石的太子賓館,後來考量到地理位置與文化,當時的政府在台灣神宮的舊址建造了圓山大飯店來迎接各國使節。 飯店於1973年落成,是台灣第一個五星級飯店,其設計出自於設計師楊卓成先生之手,特色為三多-柱多、燈多、龍多,全飯店共有144根柱子頂天立地,並有超過22萬隻不可細數的龍雕,還有座台灣神宮遺留下來的三爪金龍。 飯店內有兩條充滿神秘色彩的密道,昔時作為緊急逃生用,東往北安公園、西往圓山聯誼館,分別長78及80公尺,還有條長20公尺的溜滑梯,為世界上最長之溜滑梯,滑梯的尾端有個階梯方便隨扈可以立即揹達官貴人逃亡以避

A Topic|基隆私密故事A Story|當繁華落盡時,鐵路街紅燈區的今與昔

城市的角落,看似平凡的鐵道旁,藏著難以啟齒的陳舊故事。 基隆曾是軍營駐紮的重地,四處也有許多防空洞,隱身於城市間;國道下的旭川,是昔時基隆人排放生活廢水的地方,颱風時溪水暴漲的時候,總會傳來陣陣難聞的氣味。 而基隆的鐵路街,是這座港口的紅燈區,當曾經的繁華落盡,而今看來只顯得悲傷。 基隆港繁華一時,也曾是碼頭工人聚集的地方,排班制的碼頭工作讓工人們在休息時也走不太遠,年輕而無處宣洩、賺了錢也沒地方花的工作型態,衍生了碼頭區的摸摸茶與紅燈區文化,而鐵道街附近的小學,在民國政府初期曾是軍營,精力旺盛的軍人們與基隆港工人在鐵道街周邊聚集,讓鐵道街的紅燈戶繁華一時,在基隆港的極盛時期,短短的街道內便有三十戶紅燈戶,十來歲的年輕妹妹,迫於生活的無奈,打扮的花枝招展,在街區裡攬客。 後來,港都沒落,滯留在基隆港的碼頭工人銳減,軍營也改建成小學,鐵道街的紅燈區也隨之蕭條,留下來大多也是無法自力更生的中年婦女,因為周邊居民的抗議再無法主動攬客,便在透著紅光的狹小空間裡,穿著暴露的衣服、隔著鐵窗等待買芳客的到來。 而如今,僅存的幾間紅燈戶,大多將自己藏身在舊式卡拉OK店背後,在久不更新歌單的卡拉OK機之間。 導覽之後… 導覽完畢後,我們隨著導覽團隊走入一家茶室,與真正的紅燈區不同,茶室裡沒有站在鐵窗前、穿著裸露的小姐,但也免不了有幾分不尋常的氣息。 導覽團隊原先預定的座位區已經坐了一組臨時來訪的客人,喝著茶與酒、唱著陳舊的歌曲,店裡的媽媽桑與帶隊的小姐姐討論,提議讓我們到二樓的小閣樓坐坐,於是、我們沿著狹小的樓梯走上小閣樓,木板隔間裡低矮的天花板,一不注意就要撞上頭,昏黃的燈光晃眼,一時間讓人有些頭暈,媽媽桑送來台灣啤酒與茶,看見同團的外國團員就吆喝著要乾杯,用沙啞的酒嗓盛情招待。 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熱情,是否也有幾分無奈? L字型的孝三路30巷,距離火車站不太遠,因為哥倫布酒吧而被稱作哥倫布巷,在美軍駐紮時曾是美國大兵放鬆休憩的地方。 國道下的旭川,旭川旁的屋房模樣特別,地下室的位置還有半扇窗。 通往紅燈區的小徑,聽聞過去曾是昏黃的燈光,別有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