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Diary-旅行教我的事」標籤的文章

旅行教我的事 The Lesson From Travel|在異鄉,我才真正學會出發

我恆愛旅行,然過去與現在不同。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裡,旅行相較於過往顯得輕而易舉,隨隨便便上網一查就能有上百個攻略文,教那些必吃必玩。 從前,我就是個老愛把旅行掛在嘴邊嚷著,列了一份長長的願望清單要實現,每打一個勾都會興奮無比的那種女孩。 可那時,旅行的意義在於征服,總是會約了朋友、訂了目的地才出發,並且只在乎抵達。 出走澳洲的日子裡,重新定義了旅行在我心目中的意義… 出發前我對澳洲一知半解並且毫無準備,只是簡單地找了間語言學校、買了月充的門號卡、買了張機票再辦了簽證,自信滿滿的就想要出發。 當時,我以為自己會在移民澳洲的親戚的庇護下輕而易舉地度過旅居異鄉的三個月,誰知卻遇上親戚突然有急事需要回來台灣,不得不倉促地找了間學生宿舍安頓好自己。 我開始感受到遲來的不安,在得知消息的往後幾天都在想著是不是別去了。 但思考未果,出發的日子就到了。 出發那天,我在機場與家人道別,一個人走進登機門,直到飛機起飛後關了燈,雀躍、期待、不安、害怕,無處宣洩的情緒交雜成複雜的情感,讓我在午夜的飛機上大哭一場。 但…或許是這樣的計畫趕不上變化,才讓我有機會真正愛上旅行。 一個人住在學生宿舍的日子裡,意外地成為這趟旅居最棒的驚喜,我開始學習一個人面對人生地不熟,學會生活也學會啟程,從開始的結伴出遊到一個人的旅程。 在澳洲的日子裡,我的旅程不需多做計畫,只要簡單地查了交通方式然後帶上方向感就能出發,自己就像是張白紙,每段旅程都能為我添上一筆,我總是早起,從不睡到太陽曬屁股,經常匆匆吃了早餐就出門,因為渴望著啟程。 那時,生活即是一場場冒險。那些在台灣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的小事,在那裡都成了真實發生的事。 我可以在一天裡搭乘來回將近五個小時的交通工具跳島,坐在當天第二班由西區開往City的450路公車上,望著漫漫路程中的尋常風景放空,只為了一條絕美的沿海步道,最後在面海的咖啡館寫下給男友的情書,並收穫了一段巧遇。 也可以每日祈禱著禮拜四的午後放晴,為了能順利到達陽光海岸的內陸山區,一個人徒步走過2公里的路程,再登上恩崗崗山,親眼看一看Gubbi Gubbi族神話中的山群。在往北的火車上看到一片美景,就決定起身去找一座森林,最後在猶豫之間還是搭上了澳洲陌生人姐姐的便車回到火車站。 我曾想過到了澳洲能去趟黃金海岸,擁有一段像樣的旅程,見一見異國風情就很好,卻在旅程中發現自己擁有太

旅行教我的事 The Lesson From Travel|該不該「溫良恭儉讓」

在澳洲的語言學校遇過一個中國人,三十多歲,在中國經營幾間酒吧,該算得上事業有成。他拋下工作,到澳洲旅遊幾周,也上一上語言學校,帶了多少錢出門就花光了再回家。 因為沒有太多接觸,我對他的印象很模糊,甚至不記得他的樣貌,卻時刻想起在與共同好友一起的聚會中,他帶著微醺的語氣說:「台灣人最大的特質就是溫良恭儉讓。」。 那個晚上,在場的人輪流請酒,酒喝過好幾輪,略帶醉意的聊起離開語言學校後要做的事,有人要開始旅行、有人要打工度假、也有人準備回家。 那個晚上,我在續攤的Casino體驗中因為沒帶護照而被Casino拒於門外,包包還跟朋友一起鎖在Casino的置物櫃裡,沒了房卡也回不了宿舍,我一個人等在Casino前的廣場,看著對面露天bar歡鬧的Party,反覆想著這句「溫良恭儉讓」。 所謂「溫良恭儉讓」,或許該是誇獎,可當身處異鄉的時間長了,我卻時常想起這句「溫良恭儉讓」,是不是也正意味著壓抑與成全。 我生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大家庭,親朋好友你一言我一語,說來說去也逃不過相互比較與多管閒事,家庭與社會教會我們要恭順、要謙讓、要聽話,聽話地選擇安穩生活的保險牌,念書、畢業、升學、就業,走上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我就天真地以為安穩就是最好的生活,直到離開了舒適圈、走入異鄉,我才發現什麼叫做”Follow your heart!”。 許多書裡都義正嚴詞的提起:「不要去在乎別人怎麼想,不要太善良。」,可這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好難,或許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很難不去猜想別人怎麼想,甚至會開始對號入座、憤世忌俗。 但一旦逃離了依附關係,在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環境,我便開始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原諒自己、接納自己,學會在「該」與「不該」間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