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旅居周記 Travel Diary|交通攻略與生活故事,在那些遊手好閒的日子裡。

交通攻略,關於GO Card

到澳洲的首要任務是熟悉環境,第一件事就是辦了當地的交通卡GO Card,GO Card就像是澳洲的悠遊卡,只要是在布里斯本周邊(包含黃金海岸、陽光海岸),不管是搭公車、船或者火車都能使用他,且費用不只比付現便宜,還有許多特別的優惠。

布里斯本多數的巴士都是以City附近作為發車點,1開頭的公車往南、2開頭的往東、3開頭的往北、4開頭的往西,各個線路,大多由City發散出去,因此即使兩區間的距離不太遠,若果是不在相同路線上,還是經常得坐到City再轉搭車。

布里斯本周邊Go Card的收費方式以City作為圓心共分作8區,一個區間內是AU$3.25,跨一區為AU$3.96(2017年11月底還是$3.90,沒想到一下就漲了)以此類推,優惠票的話則是半價,2小時內轉乘一次在同區內免收費,隔區就補差價,一周內搭乘8次以上會開始以半價收費,所以若果說周間在市內已經搭滿了8次,周末要去比較遠的地方玩也可以省下一小筆。

**Off Peak的時間是周間的8:30-3:30跟19:00之後與周末一整天。

Translink官網

P.S.可以利用Translink去搜尋路線與費用,以及用Brisbane Bus APP可以查各站的公車時刻表。


P.S 2019.1開始一個區間費用為AU$3.31,跨區間為AU$4.03


生活所在,Student One

一個人生活的日子住在位在市區Wharf Street的學生宿舍Student One裡,那裡鄰著River Side,走幾步路就能到布里斯本河岸散步。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且必須要擁有學籍(大學或者語言中心)才能入住,宿舍內附有公用的健身房、閱讀室,在一樓的最裡面還有一個有共用廚房的交誼廳,交誼廳裡常有人聚在一起喝酒、烤肉,時時也飄著飯菜香,禮拜五晚上更會有音樂與酒交織的小型Party,對就讀語言學校的我們來說,就是個與各國朋友狂歡的小小樂園。 

我住的房間是其中最便宜的2人房型,小小的房間一天還是要價將近1000塊台幣,空間裡僅有一個上下舖的床、一張桌子與簡單的衛浴設備跟小廚房,窗外就是Student One的後門,夜夜聽著樓下交誼廳傳來的旋律入眠,偶爾也會夾雜著IGA卸貨的聲響。

在沒有室友的日子裡,我在小房間裡度過了3周的一個人時光,早上鎖好行李箱便出門往語言學校上課,中午與朋友吃了飯後,多數的時間裡還會繞著市區周圍散步才回去,在房間裡就看看書、寫寫字,冰箱裡是簡單的食材,偶爾自己做點便飯來。

後來的室友,是一個來自中國湖南的英文老師,人很熱情,買了水果都要分一些給我,學校供給他們來澳洲研習三個月,她計畫著要在這段時間裡盡可能去更多地方,但也總是想家,想家裡的孩子如何如何,夜裡翻來覆去的常常睡不著,偶爾我在半夜裡醒來,還能聽到上舖翻身的聲響。

「妳會不會常常想家?」她問,或許是在宿舍分配裡遇上了陌生人,想家的情緒也更深刻。
「剛來的幾天會很想家,過一下子就習慣了。」我說,希望能讓她獲得更多勇氣。

一個僅十天緣分的室友。

一首歌的時間-Coffee Boy 《 내가 니 편이 되어줄게 》


괜찮아 다 잘 될거야  내가 니 편이 되어줄게
沒關係,一切都會好起來 你對我來說是最珍貴的

在風光旖旎的澳洲記憶裡的最初,獨自一人闖入異鄉,在原定計畫生變之後懵懵懂懂的開始一個人生活,也曾有過不安與沮喪,那是聽著親切的“Have a good day!”也只覺得孤單的日子。

那時,偶然遇上了Coffee Boy的《 내가 니 편이 되어줄게 》,用繾綣又溫柔的曲調,唱著孤單、失望與陪伴,像是一池湖水,起了漣漪都是溫柔的波動。

那時,單曲循環了好久,聽著這首歌,心裡好像就能稍稍得到安慰。

後來日子開始慢慢熟悉,開始習慣一個人生活,習慣途經維多利亞橋到South Brisbane 南布里斯本上課,還是經常循環著播放這首歌。

直到回到台灣,偶爾聽到這首歌時,還能感受到微涼的清晨,維多利亞橋上的清風徐徐。

即使在未來好長好長的日子裡,也會寂寞或不被理解的時候,也會有恨自己不夠周全的時候,也能勇往直前

願曾經使你不堪一擊的,都讓你無堅不摧。



生活,逛超市的日常

澳洲有兩大超市,綠色招牌的Woolworths跟紅色招牌Coles,每個禮拜三換折價品,每周都有不同的折價商品,除了兩大超市外還有便宜的ALDI跟較小型但熟食選擇多的IGA,幾乎任何一個Shopping mall裡都會有1-2個超市。

第一次到Woolworth,是我到澳洲的第一天,剛在Student one辦理好入住手續回到親戚家,對澳洲還陌生、還不安,糊裡糊塗地搭上親戚出門採買的車到達。

而後住在市區日子裡.特別常往超市跑,每天沒事都得去逛逛超市,因為澳洲物價高,手頭上也不太充裕,就得精打細算地挑著打折品買,也樂此不疲,甚至養成了每週三一定要逛超市的習慣。

記得有次,在連續吃了好幾餐湯麵的日子裡,非常想吃肉,站在Coles的熟食櫃前,考慮著要不要買個雞腿回去,最後卻買了當天到期的牛肉煎牛排,但像是買成了燉肉的部位,吃起來特別難嚼。想起來既好笑又難忘。

還有次,眼見已經遲到一些時間,想著語言中心規定遲到超過15分鐘不能進教室,索性直接坐過了站到West End的ALDI,那是我第一次錯過課堂卻也是第一次見識到ALDI有別於一般商家驚人的折扣,我穿梭在商品櫃之間,對各個商品邊以好奇的眼光品頭論足,邊算著下一堂課開始的時間.最後只買了一杯調味乳止渴。

那樣的日子多好,是模糊了畫面還能心有悸動。

文化中心 Cultural Centre

南布里斯本South Brisbane火車站附近最大的公車站名叫Cultural Centre,傍著布里斯本河南岸,連著有博物館、昆士蘭美術館QAG、州立圖書館與當代藝術館GOMA,算得上布里斯本的文化集合地。
美術館展著畫作與藝術品,博物館則是有動物樣本與知識等,最有趣的是當代藝術館,除了長展的藝術品,也有短期展出的展覽,如草間彌生藝術展。

在回台灣前的周末,去了Morning After吃過早午餐,想說順道去逛逛點點藝術展,但人潮洶湧,非得要排個一兩小時才能看到,怎麼也得排到閉館前,連工作人員都出來勸離,也沒人要離開。





Trick or Treat ,萬聖節Halloween與Little Princess

🎃Trick or Treat ,Happy Halloween

萬聖節,相傳源於凱爾特人,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季的終結、冬季的開始。這天,亡靈會回到人間在世間遊走,其中也包含了惡靈,因此,為了驅趕邪惡的鬼魂,才有了變裝的習俗。

萬聖節除了是大人們挑戰、變裝、狂歡的日子,更是屬於小朋友的慶典。

這幾年的萬聖節,各地的小學、幼稚園也會開起變裝趴,考驗著父母的創意,這是在台灣小孩慶祝萬聖節的方式。

但澳洲卻有些不一樣,更像是動畫與電影中,孩子們挨家挨戶的敲門要糖果。

🎃萬聖節Halloween與Little Princess

萬聖節那天,是下午才上課的禮拜二,從City回到Westlake時已經是晚上6、7點,若是平時街頭早已空蕩蕩,早睡的澳洲家庭已經用完晚餐,準備休息了。

但那天很不一樣,下了公車的路上就有看到小學生穿變裝服挨家挨戶地要糖果,吃飯時還有許多小孩乃至高中生上門,還遇上了媽媽帶著小小朋友到家裡敲門要糖,雖然打扮成小女巫的模樣,但小女生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小公主,白白的皮膚、甜甜的笑容,還有5、6歲特有的純真,特別的可愛。

往後的萬聖節,當有人提起孩子們的變裝趴,我總會興奮的提起自己曾經過了真正的萬聖節。

庫薩山 Mt. Coot-Tha與Brisbane Botanic Gardens


庫薩山Mt. Coot-Tha海拔287公尺,是布里斯本都會區的制高點,同時也是周邊唯一能稱作Mountain的山丘,山頂有座可以遠眺Brisbane City的瞭望台與一處戶外咖啡廳,在澳洲的日子見過庫薩山的日與夜,總會在咖啡廳先買一杯Chai Latte。

我對庫薩山Mt. Coot-Tha最深的印象是在山腳的Brisbane Botanic Gardens時,一個年約3~4歲的小朋友跌倒後沒有哭泣並飛速獨自站起的畫面。

在澳洲時的某一個週末,我與認識的姊姊一家一同去了Sky Zone彈跳床遊樂場,幼齡的孩子在地板上磨來滾去,西方臉孔的家長在一旁看著並不阻止,孩子跌倒了也不出手,孩子的哭鬧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無聲站起。

「這裡的家長對小孩玩樂是不管是不是地板也不干涉,但我還沒辦法習慣這樣。」姊姊說,在東西文化碰撞下,對孩子仍有亙古相傳、刻在基因裡的保護慾,如同我的父母,在我與弟弟紛紛成年後也依然把我們當作孩子,而我想起週間通勤在Westlake的場景,每每遇上幫孩子背書包的場景,主角幾乎是亞裔面孔的東亞人。

西方國家與亞洲國家在適性生長與父母為孩子建立起保護傘間相差甚遠的教育理念,在這個融合了眾多種族的地方,似乎更具象化體現。



庫薩山腳下的植物園。

幸福的教堂

City Hall旁的教堂,傳說是散佈幸福的教堂,在這結婚的話就不會離婚。

布里斯本的夜市,Eat Street Northshore

有些時候,生活是種習慣,習慣了皇后街的熱鬧喧雜,在搬去郊區住之後,偶爾也會想念一個人生活,尤其是渴望狂歡的夜。

那天,久違的又走在City的夜裡.是為了去Eat Street Northshore。

離開Student One的一個月後,久違的又到Eagle Street河岸,從River Side到布里斯本港口附近的Eat Street Northshore。

Eat Street Northshore是布里斯本的夜市,有點像信義區的貨櫃屋市集,更像小型的Festival,賣許多異國料理與可愛的甜品,就像布里斯本這座城市本身就是文化集合地,只開在週末的五六日,是週間習慣於早睡早起的澳洲人週末狂歡的去處之一,也適合觀光客。

進入Eat Street Northshore需要先付AU$2.5的入場費,場區高掛著閃耀的燈飾還有現場的樂團表演,看來也像是場盛大的Party。

車陣與一段插曲

關於Eat Street Northshore也有段意外的小插曲。

因為住在郊區,不得不提前與朋友道別,在8點搭上返回City的船,趕著要搭上9點左右的454回到Westlake,起先的一路順暢,讓我以為可以在10點前回到親戚家,想不到卻在上了交流道便開始塞車,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拉長成將近兩個小時,一路上都納悶著是不是有車禍意外,直到後來才知道是因為酒測封路。

那班往Westlake的454路公車上有群高中生,在indooroopilly上車,一路上吵吵鬧鬧,在車陣中,像是被無限延長的行車時間惹惱,竟異想天開地打了警局的電話抱怨。

當話筒裡傳來的冰冷的語音答覆時,也只能無奈地掛了電話再說著自己的青春浪費在車陣中,那模樣讓人印象深刻。

「我才十七歲,把青春浪費在這裡了。」其中一個男孩這樣說。





布里斯本節

每年的九月到月底在市區與布里斯本南岸公園會舉辦盛大的布里斯本節,為期三週.在南布里斯本的文化中心會有許多國際級的藝術表演,如:馬戲團、舞台劇、音樂劇…等,週五在南岸公園也有小小的市集與Live Band演出,閉幕時布里斯本河沿岸從維多利亞橋Victoria Bridge到故事橋Story Bridge有精彩的煙火秀間,點點火花在河岸邊盛開成煙火,在河岸映出倒影。

住在City的第三周周五,與T約了要逛布里斯本節在南岸公園的市集,因為懶得走路,索性就在從Student One旁的River Side搭上免費的City Hopper往南岸公園。

還來不及細逛市集,天空就下起了雨,那是到布里斯本後的第一場雨。這裡的人幾乎不撐傘,在沒下雨的日子裡帶著傘出門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於是、我小小的傘下,除了自己跟T,還短暫收留了想稍微避雨的可愛女孩。

布里斯本節的最後一天也是搬離市區的日子,我收拾著行李,在Student One的櫃檯辦理離宿手續,匆匆搭上親戚家的車,望著遠去的City,心裡有幾分惆悵,那時的我還沒熟悉West Lake到Brisbane City的公車,還無法自己搭車前往市區,原以為會錯過閉幕式,卻得到鄰居家姊姊的幫助順利看到煙火。

我搭著鄰居姊姊的車,在閉幕式開始前趕到市區,把車停在了City Hall底下的停車場,徒步走到熟悉的River Side,河岸邊的人潮之多,多得讓人懷疑大概有半個布里斯本的人群都聚集在這裡了,隨著炮聲響起,七彩的煙火綻放,到處都是歡呼聲。

鄰居姐姐跟好心借我們位置看煙火的先生聊著天,侃侃而談的模樣,讓我頓時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英文文盲(笑。



希路美酒莊與酒文化

一連下了好幾天雨到周末也沒放晴,還是去了趟希路美酒莊Sirromet Winery走走。

位於棉花山Mount Cotton的希路美酒莊Sirromet Winery是昆士蘭最大的酒莊,也是一間五星級酒莊,除了有葡萄園、酒窖、釀酒廠等產酒的地方外,也提供製酒過程導覽、品酒體驗與婚禮的場地租用,酒莊內亦有知名的餐廳Restaurant Lurleen's提供美味的餐食。

住在City的日子裡,與朋友們約在Casino前的Caf'e & Bar,朋友們一輪連著一輪喝著酒,每一輪都由不同的人請客。而自己,啜飲著一杯蘋果西打口味的調酒,喝了好久。

都說洋人愛喝酒,亞洲人好像也不例外,在台北也可見滿街的熱炒、日式韓式的居酒屋、洋派的小酒館,酒文化在各國盛行,在澳洲的日子裡更是深特的體會.好幾次在Student One看見微醺的人群,不奇怪反而有點可愛。

我住在Student One的最後一晚,火災警報突然嗡嗡嗡的想起,不知道哪個房間煮飯時又製造了過量的煙霧,我一個人在房間,室友還沒回來,猶豫著要不要走樓梯下樓,想起自己竟然不知道Student One的樓梯位置,想來是自己平時太偷懶了,還是只能搭著電梯下樓。

那天剛好是狂歡的禮拜五,才剛進電梯,就聽到醉得一蹋糊塗的聲音問著是誰在室內抽菸,荒唐到惹人發笑也覺得可愛,更別說一樓門口那些持著酒杯往外走的人,都帶著一點醉意,還怪響得太急的警報打斷了微醺的夜。

**在布里斯本,火災警報器一旦想起,即使沒有火災發生,還是會出動消防隊,並且需負擔AU$1000左右的費用。
到澳洲的第一個月,我只先帶了AU$1500,要負擔生活費以及旅遊費,為了避免誤觸火災警報器的驚人花費,不管是煮飯還是洗澡都特別小心翼翼,也盡量將花費控制在AU$500以下,以備不時之需。


共襄盛舉。年度賽馬盛事,墨爾本盃賽馬嘉年華Melbourne Cup Carnival

在布里斯本短短三個月的日子裡,其實趕上了許多大事,趕上了布里斯本節、趕上了萬聖節,還趕上了全澳洲人屏息以待的墨爾本盃賽馬嘉年華。

為期四天的墨爾本盃賽馬嘉年華是澳洲最重要的年度賽馬盛事,也是國際四大賽馬節之一,最主要的競賽於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在墨爾本的費明頓馬場舉行,舉辦時舉國歡騰,街上的人們或多或少也買了點馬券,許多人聚在Cafe &Bar的電視牆前,屏氣凝神地看著賽事。

還有些人精心打扮,為了參加墨爾本盃另一個盛事『賽馬場時裝秀』,戴著風格獨特又浮誇的禮帽,希望能成為馬場之外的焦點。

嘉年華舉行的日子雖然是墨爾本的放假日,但在布里斯本的我們還得上課,課堂裡老師興沖沖地介紹起墨爾本盃與時裝秀,心或許早已到賽場邊。

才沒多久,台下的學生們還在一臉茫然,比賽即將開始,大家被領到一樓的交誼區,圍著小小的電視,被熱鬧的氣氛感染,一起吶喊著為努力奔馳的賽馬加油,直到比賽結束。


一種肯定|在異鄉被問路

M說我的臉上大概寫著「我是Google Map」或者「我是移動腳架」,是單純走在路上也會遇上問路的人以及被求幫拍照的程度,即使是在異鄉也沒有例外。

印象深刻的第一次被問路,是我高一翹掉英文補習的某一個週六上午,我拋下等待已久通往補習班的公車,轉身前往誠品敦南。

早晨的敦化南路還在沉睡,擁擠的逛街人潮尚未湧現,我在市民大道附近的建地旁被叫住,是一個背著大背包、拿著地圖的日本青年,在行動網路還不太發達的那個時代裡一個人旅行,他帶著抱歉的語氣向我問路,目的地是忠孝復興,正巧與誠品敦南距離不大遠,我便帶著他前往,一路上用彼此都不太順的英文會話聊著天,最終獲得日本來的小點心做為禮物。

在未來很多的日子裡,想起那段巧遇,或許是作為Google Map的開端。

剛到布里斯本的時候,還人生地不熟時最常聽到“Have good Day!”。

但沒過幾個禮拜,我在Kangaroo Point等待著半小時一班的City Hopper時,遇上了一個向我問路的留學生,那時我日日也在City周邊探索,剛好對City的路開始有些熟悉,便告訴他往返的船班資訊,收穫了感謝與第一次在異鄉被問路的經驗。

因為Brisbane City的公車總站在Queen Street的地下室,往東南西北的候車亭各佔一方且不相連,後來也經常在等待往Westlake的公車候車亭遇上走錯候車亭的華人,用第一句「你會說中文嗎?」為開端向我問路。

在布里斯本被問路的次數很多也特別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當看起來像是當地人的人向明顯有著外國人面孔的我問起River Side與公車底站時,總有一種被肯定了的感覺,好像我不再是需要被祝福"Have a good day"的觀光客,而是足以被信賴在當地生活著的人。

至於「移動腳架」出現的次數更加頻繁,無論是在台灣、布里斯本,總會有人遞來手機,問起「可以幫我們拍照嗎?」。

大概是背著相機的模樣太醒目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釜山這座城 The Busan City|童話系紅白燈塔|到小漁村放空,許日常一片靜好歲月。青沙浦 청사포

釜山這座城 釜山這座城,承載了我太多的喜歡,頻繁的出現在我與朋友們間的對談,數數有好感的藝人,真摯爽朗的釜山少年似乎都要成為我理想型的條件。 於是、忽地就想來看看,這座城究竟是吹著什麼樣的風、曬著什麼樣的陽光,才剛好孕育出這些我喜歡的模樣。 青沙浦 청사포,純樸小漁村的溫柔時光 初見青沙浦,第一眼還不驚豔,除去那兩個隔著海水相望的紅白燈塔與周邊設計新穎的咖啡館外,青沙浦只是個樸實的漁港,沒有柔軟的白沙灘或熱鬧的港灣大船,但他的迷人卻在幾瞬以後迅速地滲透進每一個細胞裡。 青沙浦的一切都太現世安穩,像是每一寸光陰都被拉長後打上柔光,一幀幀畫面都像是步調緩慢的日系電影,靜謐小漁村的氛圍好適合貓咪打盹,不慍不火的秋陽照得人也昏昏欲睡,待著就不想走。 Info: http://www.haeundae.go.kr/index.do **青沙浦原名「青蛇浦」因一段愛情故事而得名,故事裡丈夫因捕魚時失足落海而亡,妻子無法接受事實,仍每日等在海邊,龍王有感於妻子的深情,派出青蛇指引妻子至龍宮與丈夫團聚,此地因而被稱為青蛇浦。後人因認為以「青蛇」為名不吉利,遂將地名改作青沙浦。 交通方式🚗 青沙浦是海雲台邊上的一個小漁村,距離海雲台海邊車程大約10分鐘就能到達,計程車資約在5000韓圜上下,大眾運輸的話可以搭乘地鐵到萇山站再轉搭往返海雲台與青沙浦的綠色社區巴士海雲台區(해운대구2)。 青沙浦天空步道 青沙浦的海岸線,最出名的便是青沙浦天空步道,可以遠望不遠處的松亭海水浴場與周邊礁石,稱不上壯麗,但特別閒適舒服,吹吹海風像是就能吹掉一身包袱。 走進天空步道需要穿上鞋套、不能帶飲料,門口的地方有印章跟印泥,強烈滿足了收集控的喜好。 青沙浦周邊的海產豐富,又有特殊的礁石地形,因此聚集了許多釣客,等待著海裡的驚喜。 一幀偶然的日常風景|海岸線上的校外活動 集章處的欄杆向下望是尾浦鐵道,在準備離開天空步道那會,有個幼兒園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從眼前經過,小孩兒或跑或走將隊伍拖的老長,老師帶著隊伍時走時停,等待脫隊的孩子們奔跑跟上。 海岸線上的校外教學與海岸、鐵軌就成了一幅風景,畫滿了療癒。 這樣的日子最好,也無憂也無慮。 雙胞胎紅白燈塔 紅白燈塔分別矗立在兩道堤防上,隔著一道海灣相望,造型稱不上特別但有...

快閃沖繩 Okinawa Flash Trip|民以食為天|過客匆匆也不忘記吃飯,嚐一嚐沖繩餐桌上的混血美食

在沖繩的時間很短,沒來得及吃幾頓飯,卻在匆匆幾頓飯間察覺,距離本島甚遠並成被美國佔領的沖繩餐桌,有許多烙印著美軍風格的飲食文化… 和牛亭 金城 那覇松山店(焼肉金城) 吃一頓和牛燒肉是我到沖繩的目的之一,當為父殷切地獻出要幫我出機票錢的利多時,我是這樣回的:「不用幫我出機票錢,請我吃一頓和牛大餐吧。」 於是,在出發前唯一定好的行程是在周六的夜晚來一頓燒肉。 西元五世紀,佛教傳入日本,虔誠的日本人因教義影響而開始有了素食主義傾向,而至飛鳥時代的西元675年起,天武天皇頒布《肉食禁止令》,宣布莫食牛、馬、犬、猿、雞之肉,一則尊重信仰、二則以保護具有經濟效益之動物,因此日本開始了長達十二世紀的半素食時代,只吃素吃魚並發展出多元化的魚類料理,直到西元1853年黑船來航、日本結束鎖國,西洋料理飄洋過海傳入日本,明治維新後的1872年,明治天皇頒布《肉食解禁令》,日本才能合法的食用禁令中的五種家禽家畜。 雖然在戰亂的時代裡禁令並不被偏遠地方的民眾遵守,好比熊本在戰國時代發展出食用馬肉的飲食文化,牛肉料理卻紮紮實實的發展在禁令解除後的19、20世紀並在日後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 根據記錄,在西元前的鎌倉時代日本便有「牛」,當時作為耕種、搬運重物的幫手被飼養,而如今老饕津津樂道的食用牛「和牛」則是在20世紀才傳入日本,為日本本地牛與外來種交配育種,並建立嚴謹的肉品分級制度,利用精肉率分成A~C等,並以數字代表油花分佈等級,最高級的便是廣為人知的A5和牛。 和牛亭金城主打沖繩著名的石垣牛,盛產於包含石垣島在內的八重山諸島,因南方的氣侯溫暖,畜牧業盛行,石垣牛亦是日本和牛界的大熱品項,和牛亭金城為ゆいまーる牧場直營,使用的肉品由石垣島直送,提供A4、A5等級的和牛,我們點了¥12000的石垣牛家庭拼盤與兩份¥1880的石垣牛厚切牛舌,用一個人大約1700台幣的費用享受了不是吃到飽的肉肉自由,飽到可以外帶兩盒肉回飯店繼續當宵夜,而這其中最讓人驚豔的便是厚切的牛舌,終於感受到饕客形容中的脆口,直到回到台灣仍意猶未盡,還有外帶的那塊和牛牛排,即使冷掉仍然美味。 鳥と玉の専門店 鳥玉 在沖繩的第一天,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從中央郵便所走到県政廳附近的Hostel的途中偶遇了 鳥と玉の専門店 鳥玉 ,以雞蛋料理作為主打,選用當地牧場生產的新鮮雞蛋,在最適合品嚐的黃金時段烹調,是沖繩本地有名的連...

談談《閃亮的西瓜》|只有當下的青春|什麼是「CODA」?|人生萬歲 Viva la vida與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旅程的過客。不管你身在何處,進行著何種跋涉、執著於何種理想,在生命停息之前,你都走在無限風景的旅途中。」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路上 On The Road》 只有當下的青春,轟轟烈烈的偏執與狂傲 那是最好也最壞的世代,走過戰後重建的幾十年,而金融風暴還要三年才會到來,起飛的經濟讓社會洋溢著希望的氛圍,開啟未來席捲全球的韓流的第一代KPOP接連出道,音樂與青春是當代青少年們的全部。 《閃亮的西瓜》裡的CODA少年在與爸爸爭執後,因神祕的樂器行而回到爸爸的青春時代,發現爸爸在成為父親前也曾是少年,更甚是狂傲又魯莽的中二病少年。 就是那一種看了會覺得「啊!這不正是我最討厭的正義笨蛋嗎?總因為不問後果的衝勁而把自己搞進風暴裡的莽撞少年。」 面對聽得到、能說話的爸爸,他發現自己對父母的了解甚少,原來爸爸並非先天失聰,而是在學生時期才意外失聰,而爸爸口口聲聲的初戀也並非媽媽,而是人人景仰的校園女神,為了追女神而組建樂團,骨子裡與自己對音樂有著相同的基因,一樣也被音樂吸引。 他誓言要在過去改變爸爸失聰的未來,並避免父親成功追到女神而最終沒有與媽媽結婚,他走入年輕的父母的生活裡,用自己的方式替年輕的父母解除危機,而直到劇情走入尾聲,恩傑終於了解到父母並非一開始就是父母的模樣,他們也曾跌倒、曾橫衝直撞,也曾有過苦澀的青春,並在意外和悲傷中站起後才終於成為能扛起兩個孩子的大人與自己心目中的模樣。 當時作為孩子曾鄙視大人的世故,暗暗決定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卻最終在成長路上成為做事瞻前顧後的大人,曾經的偏執與狂傲在時光的洪水裡被磨去,堅硬的稜角成了平滑的鵝卵石。 時間張牙舞爪,轉瞬之間我們已不再年輕,但誰不是這樣,曾經是少年,橫衝直撞的魯莽看來荒唐,只為了那一句不負青春。 什麼是「CODA」? 《閃亮的西瓜》的主角是一位CODA少年-河恩傑,家庭裡除了自己都是聽障人士,他從小被賦予跟有聲世界溝通與照顧哥哥的責任,也因此比同齡人更加懂事早慧 在追《閃亮的西瓜》的同時,恰好獨立媒體報導者的Podcast推出了針對CODA的訪談,意外的發現,或許《閃亮的西瓜》的靈感來源也是202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樂動心旋律》,同樣是家裡唯一能聽的見聲音的健聽人士,恩傑跟電影的女主角一樣習慣以家人為重,在需要跟外界溝通的時候隨Call隨到,家庭是他最重要...

理想的下午|歷史紋理中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一個映著明媚陽光的異國風午後

2025年的開始有點不順心,才跨個年,前一年順風順水的好日子嘎然而止,工作上立馬迎來的挑戰讓人心煩,像是平穩的道路上長出了微小的荊棘,途經時被扎出細小的傷痕,不太痛卻也難以忽視,於是我一時腦熱買下了新相機,讓微小荊棘的道路開一朵玫瑰,也更有動力在休假日裡踏出家門。 歷史紋理中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一個映著明媚陽光的異國風午後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距離首都圈最近的國家公園,說遠不遠也絕對稱不上是近,但想在擁擠的城市中來一場逃亡,它是絕佳的選項之一,這點在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便如是。 1950年代,二戰剛結束幾年,主戰場歐洲與日本累積了累累傷痕,戰時的傷口還在緩慢癒合,同一時間美國趁勢崛起,日益壯大的美軍為了防止敵勢擴張,派遣美軍駐紮海外,而台灣則開啟歷史課本所謂的「美援時期」。 為了給駐紮的美軍一個適當的環境,美軍顧問團與外交部在陽明山山腰的山仔后地區興建了美軍宿舍,供予軍階較高的軍官攜家帶眷入住,直到1979年與美國斷交,美軍宿舍區的房屋逐漸廢棄、閒置,經歷了多次非廢存與開發危機後,於2007年被列作市定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而今的美軍宿舍群部分區域出租給業者,將歷經歲月的老房打造成一個理想鄉。 在這資訊爆炸的快節奏世代,被台北步履匆匆與在新竹科技業工作的快狠準磨耗得身心俱疲的日子裡,擁有這樣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陽光灑在每一幢屋房都有的庭院裡,無所事事地曬曬太陽就無比幸福。 變身成美國渡假村的就美軍宿舍,每一幢屋房都有庭園可以曬太陽,園區轉角有處兒童遊戲區是比庭院更大一片的草坪,內部是四間包含雙人床或兩張單人床的房間、客廳與開放式廚房。 整個園區是濃厚的懷舊異國感,像是走進舊時空中。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到南崁人家喻戶曉的老牌西餐廳,品嚐俄羅斯特色料理|南崁美食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不可錯過的特色俄羅斯料理 李・西餐廳Café’ de M&L,是我與男友差點分手又復合後約會的第一家餐廳,位於蘆竹區公所附近的南崁路上,是間營業超過30年的老牌西餐廳,地處於南崁最熱鬧的地區,在招牌林立的街市裡,李・西餐廳沒有招牌的低調門面,可能因為沒有特意尋找而錯過。 然這樣低調的門面並沒有讓李・西餐廳就此門可羅雀,反倒是在南崁地區像是人盡皆知,甚至也有其他地區的桃園人慕名而來。 開在長榮航空公司附近的李・西餐廳Café’ de M&L在南崁還未熱烈發展之初便是機師與空姐停泊休憩的餐廳,常有外籍的機師造訪並熱情傳授老闆獨特的家鄉味,李・西餐廳Café’ de M&L的菜單中因此寫滿了來自各國的特色料理,這是一種戶利共生,異鄉人得以在落地時不費力地淺嚐家鄉味,開在本地的餐廳也因此擁有了橫跨各國的特色料理。 【Info】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 地址: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92號 營業時間:周一-二、周四-日:11:30-15:00、17:30-21:00 電話:(03)352-7369 基輔炸雞 李・西餐廳的招牌菜之一,幾乎到訪的來客皆會點上一道。 基輔炸雞是道俄羅斯料理,在蘇聯時期曾是道風靡一時的酒店名菜,相傳源自於法國,後由俄羅斯廚師改良而成,俄文原文котлетапо-киевски,指的是「基輔風的雞肉排」,是以雞肉拍打為肉排後包裹奶油、黑胡椒、蒜片…等香料,再裹上麵包粉與蛋液作麵衣後油炸。 李・西餐廳的基輔炸雞,以特製的香料、檸檬汁與奶油填充雞肉,將油炸的過程中流出的雞汁鎖在其中,一刀切下便會流出濃郁的餡料,再以流出的餡料做斟醬,沾附在雞肉上食用,並搭上滑順的薯泥作為主食。 總匯三明治 除了義式料理與排餐外,李・西餐廳也提供輕食的選項,其中以總匯三明治最為澎湃。 李・西餐廳的總匯三明治以煎牛肉、生菜沙拉、起司、煎蛋、雞肉作為夾餡。 總匯三明治的調味偏重口,有濃郁的沙拉醬,其中煎牛肉的熟度得宜,肉質也鮮嫩,但整體來說不是清爽的輕食料理,比較適合喜歡重口味與漢堡的人。 烤脆皮雞腿及加州炒飯 擁有十分白話的名字的這道料理是以炸烤雞腿排佐以香料,再搭上以青椒、紅椒拌炒、清爽的加州炒飯,整體來說算是中規中矩,雞腿排雖肉汁四溢,但有基輔炸雞在前,似乎就顯得相形失色了。...

旅居周記 Travel Diary|那些我在布里斯本語言學校念書的日子裡

我在最明媚的日子到訪澳洲,很幸運地沒有遇上熱浪… 我愛布里斯本,愛他明媚的藍天、旖旎的春風、布里斯本河岸風光、Casino廣場前的咖啡館…,但這份愛很奢侈,在那裡,不用工作只需要恣意探索,說是換個地方生活,但終究還是旅人,只是放慢了腳步。 朋友驚訝我在澳洲的三個月沒去過雪梨… 「因為我得上課。」我說,三個月的時間太短,沒有夠長的假期可以遠行。 在布里斯本的日子裡,念語言學校讓我少了能長途旅行的機會,卻也讓我有機會遇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旅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而來到這裡… 在這裡,我與日本女孩們一起逛街吃飯,一起在Queen's Day前夕在Casino前排隊等待免費派送的冰淇淋。 「要不要去吃冰淇淋?」某一個中午下課的日子裡,爽朗的日本女孩Yuna這樣問,我計算著這周的生活費還沒超支,欣然地答應的邀約,那時的我還不知道,那幾天在Casino前的廣場都有免費派送的冰淇淋,甚至無須大排長龍就能取得。 我認識的日本女孩大概有兩種類型,來暑期旅行的傳統印象中溫婉甜美的日本系女生與大膽豪邁的歐美系獨旅女子,他們來自同一個國家,性格兩極,但一樣可愛。 在這裡,我第一次見識南美人的熱情,帥氣巴西男孩讓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臉頰禮。 而法國女孩N在我要離開語言學校的前一天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與吻。 我也曾好奇問過一面之緣的義大利女生,生長在亞洲人夢寐以求的文化與浪漫之國,擁有美景與藝術,是為了什麼讓她們也動身來到澳洲。 「因為義大利的冬天太冷了。」她說,在北方的寒冷冬季裡來到南半球避冬。 T,我的澳洲好夥伴 我在到達澳洲的第二個周二在語言學校認識T,一個來自故鄉的女孩。 認識T,大概是期待也不安的旅居生活的轉折,終於有人一起探索、一起生活,有個人可以分享。 T小我四歲,不過大二的年紀,休學了一年到澳洲Working Holiday。 在剛認識的那個周五,我與T一起坐在美術館廣場前的長椅上等待參加晚上的Party,邊查著Translink,想找到往Gold Coast的路,突然發現Surfers Paradise其實比想像中要來的近一些,不過是當天來回也可以的距離。 在搬離City前的幾天,我陪著預計要開始打工度假的T找房,從鄰近市區的Kangaroo Point開始到需要搭轉一次車的Sunny Bank。 在模糊的印象中,Sunny Bank的合租屋裡,住了幾個也來自台灣的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