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司馬庫斯,是大學的某一年,那時想來趟部落旅行,「上帝的部落」的這個名字一下子吸引我。
「我想去司馬庫斯。」一次聊天裡,我向父母提起司馬庫斯。
「我年輕的時候去過,搭小巴上去,路不是很好,有點危險。」我爸說,在我們還小的時候,他曾與公司的主管一起參加司馬庫斯旅行,搭著輪胎不時騰空的小巴,住在部落的小木屋裡,在司馬庫斯與深度旅遊都還沒那樣出名的年代裡,我爸還是個喜歡體驗的年輕人。
因為家人沒有言明的反對,到司馬庫斯這個念頭被擱置在願望清單裡,直到聽聞通往司馬庫斯的道路整修完成。
出發!司馬庫斯
司馬庫斯位在新竹尖石的深山裡,從尖石山腳下出發,要翻越好幾個山頭、歷經一路顛簸才終於到達。
那天,我們選擇KKDay與愛優遊合作的Tour,以拼車的形式搭9人座座車上山,但可能是因為天氣預報報導山區會有午後雷陣雨,這趟司馬庫斯行只有我與M,出乎意料地獲得了包車一般的體驗。
載我們的邱大哥年紀與我爸差不多,是個上山經驗無數的山友,我隨意提了好幾個曾經爬過的小山,邱大哥都去過,還有那些我想去但還無法到達的地方,邱大哥也去過。
路途中,邱大哥告訴我們許多司馬庫斯的歷史與現在,讓我們意外地在進到司馬庫斯前就做足了功課。
交通方式🚗
要到司馬庫斯可以自行開車從尖石上山,途中會經過青蛙石天空步道、宇老、秀巒…等觀光點,從秀鑾過後到司馬庫斯的山路較小,途經一處私人果園時難會車,需要特別小心駕駛。
若不想自行挑戰難走的山路,也可以像我與M一樣參與旅遊網站合作的行程,由熟悉路況的專業司機帶領上山。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交通管制,司馬庫斯的產業道路(竹60線39.5K起,即泰崗岔路口至司馬庫斯部落之間路段),為避免中巴會車危險,在中巴上下山時段皆有進行交通管制。
一般小客車需在中午12:40前或下午15:00後上山,避開中巴下山的時段13:40-14:00。而下山時間則為下午14:00前與16:20後,避開中巴上山的時段15:00-15:20。
關於「司馬庫斯」
尖石名作「尖石」源自於山腳下那塊突出於河床上的巨石,代表在惡劣環境下的刻苦耐勞,而「司馬庫斯」的部落名稱則取自帶領族人到新部落定居的領袖-Makus馬庫斯。
司馬庫斯部落的族人原定居於南投的瑞岩部落,因部落人口的增長超越了土地所能負荷的範圍,部分族民決定遷徙,一部分人遷往苗栗而另一部分的人遷到了現在的司馬庫斯,為了躲避日本人,他們選擇了崎嶇的山路,翻過大霸尖山,走進最深山而來到現在的司馬庫斯定居。
在「上帝的部落」因「惟有上帝垂憐」的美名傳遍台灣之前,司馬庫斯是個與世隔絕的深山部落,因地處偏遠,司馬庫斯在1979年甫通電,故被稱作「黑色部落」。
司馬庫斯的聯外道路於1995年修築,在此之前,部落外的生活物資都得靠著人力搬運。
1991年,部落頭目在一次參與桃園復興鄉巴陵部落會議的途中,夜半時被上帝托夢告知巨木群的存在,遂召集族人們尋找,並在找尋到之後開闢了一條步道,促成現在遠近馳名的深山神木林。
司馬庫斯經濟學
司馬庫斯部落約有36戶220人,多數族人參與共生經濟,採土地共有制。
部落體制像是一間公司,凡有工作者皆配給同樣的月薪,從最初的一萬多到兩萬,在去年因為國旅的盛行而達到三萬,也有相對應的福利、年終及休假制度,參與共生經濟的族民享有育兒津貼、學雜費補助、敬老津貼…等福利。
因部落觀光發展得宜,漸漸地開始有外移的年輕人回流。
因部落地處偏遠,部落內僅有一所小學分校與教堂旁的托兒所,部落裡的孩子若要繼續升學便得下山,從山上到山下三個小時左右的路途太遙遠,從前部落裡的孩子得住進寄宿家庭,周末才回家。
而如今,配合共生經濟的發展,司馬庫斯在竹東有處供孩子們下山念書的宿舍,由族人照顧起居,孩子們在周日一起坐車下山念書,在周五的晚上再一同回到族裡幫忙接待周末的顧客,讓周間忙碌的父母可以有些喘息的空間,有些父母也會委託孩子們從山下採買必需品或至超商取網購品。
司馬庫斯觀景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