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到桃園唸書到2022年正式落腳這裡,加加總總十年的光陰似箭,待在桃園的日子已是至今人生的三分之一,對比對台北的瞭若指掌,我對中壢以外的桃園近乎是一無所知,意識到這點,我搭上家裡附近的5098路公車,決定來場桃園半日遊。
從大溪總站出發,上山的公車路線多數都會途經水流東,而大溪老茶廠隱身在水流東站牌轉角的小巷弄裡,結合台、日、英式的建築風格,柔美的綠色植栽與簡約水泥感的外表清新,在人煙稀少的山腰裡走過近百年的歷史更迭。
在茶貴如金的上個世紀中,一葉一葉黑色的茶葉被稱作為「黑金」,因為外銷歐美而蓬勃發展,而大溪老茶廠隨著茶葉發展史,走過一段茶金時代也歷經興衰,光陰在歷史的巨流裡頭也不回的走,難以想像如今安靜清冷、在平日少有人煙的老茶廠曾有一天三班制、機台不分晝夜生產的飛黃騰達,每年有多達600英噸的產能與繁盛外銷,就好比我們這代人裡眼裡的科技業。
原本預計要去小烏來,但錯過了前一班車,下一班則因為誤點延遲15分鐘,我因此趕不上平日中從大溪出發一天只有兩班的公車,進而將目的地轉往大溪老茶廠再到角板山,預計搭乘11點從大溪出發的台灣好行506路公車往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不想因為等車等錯邊錯過了幾個小時一班的公車,便又轉往大溪踏上歸途,結束只有半天的小旅行。
第一站:5098 中壢>大溪 大溪老街
從中壢出發,若想往山裡去,大溪客運站是許多景點的轉乘站,不管目的地是石門水庫、角板山行館、東眼山、拉拉山、小烏來天空步道,都能在大溪轉運站找到適合的班次,但由於班次不多,大多逾時不候,若已決定好目的地,建議先規劃好時間再出發。
除了是大山大景的中繼站,大溪本身是歷史悠久的聚落,有巴洛克風格的老街、特色美食與老屋翻新的文青咖啡館,人潮不大多的平日午後裡,曬在老街裡的暖陽映著悠閒,能暫時效率至上的速食文化,讓匆忙的日子能有幾分慢火淬鍊的溫存。
第二站:5104/5105/5106/5107 大溪>水流東 大溪老茶廠
建於1926年的大溪老茶廠,在距離大溪市區20分鐘車程的大溪與復興交界處,舊名「角板山工場」,這座已幾年前因為其獨特的文藝感在社群中紅及一時。從大溪總站出發,上山的公車路線多數都會途經水流東,而大溪老茶廠隱身在水流東站牌轉角的小巷弄裡,結合台、日、英式的建築風格,柔美的綠色植栽與簡約水泥感的外表清新,在人煙稀少的山腰裡走過近百年的歷史更迭。
在茶貴如金的上個世紀中,一葉一葉黑色的茶葉被稱作為「黑金」,因為外銷歐美而蓬勃發展,而大溪老茶廠隨著茶葉發展史,走過一段茶金時代也歷經興衰,光陰在歷史的巨流裡頭也不回的走,難以想像如今安靜清冷、在平日少有人煙的老茶廠曾有一天三班制、機台不分晝夜生產的飛黃騰達,每年有多達600英噸的產能與繁盛外銷,就好比我們這代人裡眼裡的科技業。
第三站:5093/5106/5301 水流東>角板山 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取名自清領時期,時任巡撫的劉銘傳率兵撫平反抗的泰雅族人,見角板山地勢平廣,如鋪地的三角板,於是命名為「角板山」,而在泰雅族人口裡則被稱作為「Pyasan比亞山」,即「物品交易的場所」,是早前泰雅族人與漢人交換物品的地方。
記憶裡一直對角板山有印象,總感覺自己好像來過這裡,走過公園前的商圈、俯瞰過石門水庫的山與湖,時間大約是國小,已經遠的模糊不清。
早年的行館大多建於市區與美景的交界區,無需舟車勞頓便能到達,能避暑、賞景、享受靜好的歲月,而角板山也不例外,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的上游,能遠眺新溪口台地與山湖交疊的山明水秀,平日午後的公園裡有孩童嬉鬧,心裡流淌的是對少不經事的萬分懷念,是在來到新竹工作後的這幾年,已經少有的平靜日常帶來的幸福感。
Bouns:5050 中壢>石門水庫
座落在大漢溪中游的石門水庫,建於1956年、佔地763平方公里,是北部地區重要的集水區,供給新北、桃園與新竹湖口日常所需的水資源,並有豐富的林相與物種多樣性,環湖公路頂端的大壩碼頭,有供給遊客搭乘的遊湖船,共有三條路線選擇,能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來趟環湖之旅。
石門水庫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說很近也很遠,離家30分鐘的路程,近的不想特地前往又遠的不能當作是順遊,於是在我們斷斷續續居在中壢生活的10年間,只有初來乍到的小大一去過一次,走馬看花,只在嵩台短暫停留便匆匆離開,那是我們第一次寢遊,我與先生還是半生不熟的朋友,彼此也有更要好的異性朋友,沒曾覺得往後十年會就這樣留在這裡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