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紅樓中餐廳Red Lantern|以創意料理結合中式豪邁的桌邊片鴨秀,打造訪宜蘭必吃的經典饗宴

宜蘭在我的生活裡是一直是假日限定的一日生活圈,往來的次數頻繁到幾乎是1~2個月就會去一次的程度,但或許是太過習以為常,很少會提前規劃的行程,那些需要提前預約的景區或美食幾乎被排除在外,直到無意間在朋友IG的限時動態裡看見,才想起平日裡經常活動的新月廣場六樓有個讓觀光客遠道而來的烤鴨大餐。

我尋思著9月會領獎金,便提前幾個月預訂了座位,把年中的聚餐定在紅樓中餐廳,讓已經對簡樸的宜蘭行習以為常的自己也體驗看看不一樣的宜蘭。

紅樓中餐廳 Red Lantern|以創意料理結合中式豪邁的桌邊片鴨秀,打造訪宜蘭必吃的經典饗宴

宜蘭最知名的晶英酒店六樓有間總是門庭若市的紅樓中餐廳,藏著網路評選最讓人垂涎的霸王櫻桃鴨,這裡的櫻桃鴨遠近馳名,是代表宜蘭的觀光行程名單之一,一舉讓開幕之初曾經經營慘澹的飯店起死回生,即使是過了飯點的一點半時段仍座無虛席,還沒到入場時間,餐廳門口到電梯口的廊道已經排滿預約用餐的客人,迫不及待地等著報到入場。

霸王櫻桃鴨的推陳出新由烹飪經驗三十餘年的行政主廚林瑞勇執掌,以略高於行情的價格挑選保留最大最肥美的櫻桃鴨,並以一鴨五吃作為特色,由師傅於桌邊片鴨,師傅片鴨的同時有服務生卷鴨與上菜,上菜的途中會一一介紹料理並提醒部分料理趁熱吃更美味。

從招牌的櫻桃鴨握壽司、片鴨捲三星蔥餅、香爐鴨小拼、夏之櫻到慢火白菜煲鴨湯,用傳統合菜料理的澎湃結合創意小點,讓吃多了會膩的肥嫩鴨肉在一頓飯的時間裡始終保有新鮮感,也讓來者能欣賞一場刀法流利的片鴨秀。

晶英酒店的霸王櫻桃鴨有調理長達40小時的SOP,過程包含香料填塞、汆燙、恆溫恆溼風乾、填氣與烘烤,採用廣式片鴨的調理方式,以掛爐的方式用炭火燒烤,讓櫻桃鴨的皮下脂肪燒化,烤出琥珀色澤的酥脆鴨皮也鎖住鴨的肥美多汁。

【Info】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民權路二段36號6樓
營業時間:周一-周日:11:00–15:00、17:00–21:00
電話:(03)910-1011
短評:紅樓中餐廳的價位屬中高價位,在價位高低落差大的中餐廳裡算得上「M」的中間,一人約1000~1500台幣,吃一頓不會太心痛,品質穩定又名氣響亮,請客時來一趟,贏了面子也有裡子。

你可能也不知道的烤鴨料理二三事

說起中菜的烤鴨,最早被紀錄在南北朝,虞宗所著的《食珍錄》中記載了「炙鴨」料理,普遍被認為是道烤鴨料理,而如今出名的北京烤鴨與廣式燒鴨 ,即使食用方式與調理方式不同,但皆是改良為誕生於南京的炙鴨料理。
最早的炙鴨料理為宮廷菜,因明太祖朱元璋對烤鴨的熱愛而廣傳,後因明成祖遷都而隨之被發展至北京,當時烤鴨在北京被稱為「南爐鴨」,指的是南方傳入的爐火烤鴨,來自南方的烤鴨傳至北京後,融入了魯菜的元素,與蔥和甜麵醬一同被包進了荷葉餅裡。
北京烤鴨的調理方式有兩種,分別為「門爐」與「掛爐」,兩者間最大的差異為燒烤的方式是否用明火燒烤,最初在明朝期間盛行的調理方式為民間烤鴨領頭羊「便宜坊」所採用的悶爐方式,炭火隔著壁爐燒烤,放置鴨肉的爐內則不見明火,直至清朝同治年間,「全聚德」所使用的掛爐烤鴨的方式開始蔚為風行,燒烤期間鴨肉直接吊掛於爐火上方以明火燒烤。
北京烤鴨的的兩種調理方式風格各異,相同的是鴨肉美味可口。

來自南京的「炙鴨」,北飄成了北京烤鴨,而南往的食物則成為港式料理常見的廣式燒鴨,結合了南方燒鵝的做法,將鴨肚內塞入調味料,掛進炭爐中高溫燒烤,表皮呈色為光澤的焦糖色,皮脆肉多汁。
填滿調味料的鴨,掛進炭爐里用木炭高溫燒烤出來的菜式,以皮脆有光澤,皮汁多而不帶腥味為上品,通常會再配以醬汁食用。

北京烤鴨與廣式燒鴨最大的不同在於調料與食用方式,北京烤鴨在調理的過程中不使用調料,而是在上桌後以精巧的片鴨佐以甜麵醬及大蔥食用,而廣式燒鴨則是先填料後炭烤,燒烤完成後的烤鴨豪邁切塊,無需過多蘸醬就鹹香入味。

而紅樓中餐廳的烤鴨料理是結合了北京烤鴨片鴨的食用方式與廣式烤鴨香料填充掛爐的調理方式。

用餐環境

紅樓中餐廳如其名,內裝是喜氣洋洋的大紅色配上古典的圓桌與擺飾,從配色、桌位到擺飾無不顯示中餐廳的豪邁與氣派,富麗堂皇的模樣像是古時大戶人家的喜宴場景,彷彿換一個時空便能看見新人身著相同色系的婚服接受滿場祝福的模樣。


紅樓小滿漢

開胃的小菜有涼拌四季豆、芥香蘆筍、滷牛腱、五味中卷、蜂蜜南瓜、紅露醉雞、梅汁番茄、蒜香海蜇絲,一共八道小料理皆是使用來自宜蘭十二鄉鎮的食材,份量不太大,剛好適合烤鴨上桌前的解饞與開胃。
在八道開胃小菜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滷牛腱與蘆筍皆十分美味。




櫻桃鴨握壽司

以中式的片鴨結合日式的醋飯再搭配西式的起司,混血的創意料理與精美的擺盤讓人驚喜,是紅樓中餐廳招牌中的招牌。
入口時皮脆油香,豐美的油脂與起司在嘴裡擴散,讓米飯也隨之融化。
櫻桃鴨握壽司味美,但畢竟是油脂豐富的料理,吃多了不免會膩,只適合淺嚐,小份量分食才正好。



片鴨捲三星蔥餅

片鴨的經典吃法,以餅皮包裹大蔥與片鴨佐甜醬,有兩種餅皮,三星蔥桿入麵皮的綠色蔥油餅與手工揉桿麵糰的乳黃色蔥油餅,結合宜蘭在地的櫻桃鴨、三星蔥與辣味噌,鴨肉佐辣味噌味道甜脆、蔥香而不辛口,是我一鴨五吃中最喜歡的菜色,讓人不免感嘆美食經典的料理方式會被先人傳承果然有其因。


夏之櫻

用蛋、番茄、洋蔥、香菜、小黃瓜冷拌鴨肉絲,雖然配料幾乎是挑食人的剋星,但主要的味道來源是洋蔥、鴨肉與調料,沒有讓人害怕的瓜味,酸香中帶鹹鮮,非常適合炎熱的褥暑。

香滷鴨小拼

包含鴨舌、鴨翅、鴨掌,用特製的醬汁香滷入味,鹹香帶辣,口味涮嘴適合當飲酒時的小點,味道像台北知名的滷味老店「老天祿」。


慢火白菜燉鴨湯

以鴨架為基底熬煮10小時的鴨骨湯,加入清甜的白菜、鴨肉、鴨架煮成等用砂鍋鴨湯,湯頭是濃郁乳白色,入味後的白菜能品嚐出蔬菜的清甜與湯頭的濃香,份量十足也亦飽。

櫻桃鴨

片鴨完成後餘下的鴨肉與腿骨,可以淺嚐鴨肉的原味再沾以餐廳特製的辣味噌食用。

時令海鮮

當日的時令海鮮是秘製活鮮鮑,淋上五味醬的鮑魚被貼心的切成一半,好入口也不擔心充滿嚼勁的鮑魚會咬不斷。

極品海上鮮

當日極品海上鮮為清蒸鱸魚,清蒸鱸魚的醬汁是清蒸魚常見的甜鹹風味,味道坊間的蒸魚料理,算是不過不失的美味。


鴨蔥油拌高纖蔬菜

香氣十足的鴨蔥油佐蔬菜,選了水蓮與高麗菜,記憶點沒有特別高,但意外發現清炒水蓮的美味。

海鮮豆腐煲

以蟹粉熬煮湯頭的豆腐煲,使用外酥內嫩的芙蓉豆腐,加入蝦、花枝,芙蓉豆腐口感細緻、蟹煲味濃厚,是道不稀有但始終美味的經典款料理。



芋香西米露

港點裡經典的芋香西米露,有香甜的芋頭與奶味,作為一餐的收尾,讓人即使飽到天零蓋依舊能擠出第二個胃,一喝在喝。


精緻美點

同樣擠入第二個胃的小巧甜點綠豆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釜山這座城 The Busan City|童話系紅白燈塔|到小漁村放空,許日常一片靜好歲月。青沙浦 청사포

釜山這座城 釜山這座城,承載了我太多的喜歡,頻繁的出現在我與朋友們間的對談,數數有好感的藝人,真摯爽朗的釜山少年似乎都要成為我理想型的條件。 於是、忽地就想來看看,這座城究竟是吹著什麼樣的風、曬著什麼樣的陽光,才剛好孕育出這些我喜歡的模樣。 青沙浦 청사포,純樸小漁村的溫柔時光 初見青沙浦,第一眼還不驚豔,除去那兩個隔著海水相望的紅白燈塔與周邊設計新穎的咖啡館外,青沙浦只是個樸實的漁港,沒有柔軟的白沙灘或熱鬧的港灣大船,但他的迷人卻在幾瞬以後迅速地滲透進每一個細胞裡。 青沙浦的一切都太現世安穩,像是每一寸光陰都被拉長後打上柔光,一幀幀畫面都像是步調緩慢的日系電影,靜謐小漁村的氛圍好適合貓咪打盹,不慍不火的秋陽照得人也昏昏欲睡,待著就不想走。 Info: http://www.haeundae.go.kr/index.do **青沙浦原名「青蛇浦」因一段愛情故事而得名,故事裡丈夫因捕魚時失足落海而亡,妻子無法接受事實,仍每日等在海邊,龍王有感於妻子的深情,派出青蛇指引妻子至龍宮與丈夫團聚,此地因而被稱為青蛇浦。後人因認為以「青蛇」為名不吉利,遂將地名改作青沙浦。 交通方式🚗 青沙浦是海雲台邊上的一個小漁村,距離海雲台海邊車程大約10分鐘就能到達,計程車資約在5000韓圜上下,大眾運輸的話可以搭乘地鐵到萇山站再轉搭往返海雲台與青沙浦的綠色社區巴士海雲台區(해운대구2)。 青沙浦天空步道 青沙浦的海岸線,最出名的便是青沙浦天空步道,可以遠望不遠處的松亭海水浴場與周邊礁石,稱不上壯麗,但特別閒適舒服,吹吹海風像是就能吹掉一身包袱。 走進天空步道需要穿上鞋套、不能帶飲料,門口的地方有印章跟印泥,強烈滿足了收集控的喜好。 青沙浦周邊的海產豐富,又有特殊的礁石地形,因此聚集了許多釣客,等待著海裡的驚喜。 一幀偶然的日常風景|海岸線上的校外活動 集章處的欄杆向下望是尾浦鐵道,在準備離開天空步道那會,有個幼兒園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從眼前經過,小孩兒或跑或走將隊伍拖的老長,老師帶著隊伍時走時停,等待脫隊的孩子們奔跑跟上。 海岸線上的校外教學與海岸、鐵軌就成了一幅風景,畫滿了療癒。 這樣的日子最好,也無憂也無慮。 雙胞胎紅白燈塔 紅白燈塔分別矗立在兩道堤防上,隔著一道海灣相望,造型稱不上特別但有...

快閃沖繩 Okinawa Flash Trip|民以食為天|過客匆匆也不忘記吃飯,嚐一嚐沖繩餐桌上的混血美食

在沖繩的時間很短,沒來得及吃幾頓飯,卻在匆匆幾頓飯間察覺,距離本島甚遠並成被美國佔領的沖繩餐桌,有許多烙印著美軍風格的飲食文化… 和牛亭 金城 那覇松山店(焼肉金城) 吃一頓和牛燒肉是我到沖繩的目的之一,當為父殷切地獻出要幫我出機票錢的利多時,我是這樣回的:「不用幫我出機票錢,請我吃一頓和牛大餐吧。」 於是,在出發前唯一定好的行程是在周六的夜晚來一頓燒肉。 西元五世紀,佛教傳入日本,虔誠的日本人因教義影響而開始有了素食主義傾向,而至飛鳥時代的西元675年起,天武天皇頒布《肉食禁止令》,宣布莫食牛、馬、犬、猿、雞之肉,一則尊重信仰、二則以保護具有經濟效益之動物,因此日本開始了長達十二世紀的半素食時代,只吃素吃魚並發展出多元化的魚類料理,直到西元1853年黑船來航、日本結束鎖國,西洋料理飄洋過海傳入日本,明治維新後的1872年,明治天皇頒布《肉食解禁令》,日本才能合法的食用禁令中的五種家禽家畜。 雖然在戰亂的時代裡禁令並不被偏遠地方的民眾遵守,好比熊本在戰國時代發展出食用馬肉的飲食文化,牛肉料理卻紮紮實實的發展在禁令解除後的19、20世紀並在日後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 根據記錄,在西元前的鎌倉時代日本便有「牛」,當時作為耕種、搬運重物的幫手被飼養,而如今老饕津津樂道的食用牛「和牛」則是在20世紀才傳入日本,為日本本地牛與外來種交配育種,並建立嚴謹的肉品分級制度,利用精肉率分成A~C等,並以數字代表油花分佈等級,最高級的便是廣為人知的A5和牛。 和牛亭金城主打沖繩著名的石垣牛,盛產於包含石垣島在內的八重山諸島,因南方的氣侯溫暖,畜牧業盛行,石垣牛亦是日本和牛界的大熱品項,和牛亭金城為ゆいまーる牧場直營,使用的肉品由石垣島直送,提供A4、A5等級的和牛,我們點了¥12000的石垣牛家庭拼盤與兩份¥1880的石垣牛厚切牛舌,用一個人大約1700台幣的費用享受了不是吃到飽的肉肉自由,飽到可以外帶兩盒肉回飯店繼續當宵夜,而這其中最讓人驚豔的便是厚切的牛舌,終於感受到饕客形容中的脆口,直到回到台灣仍意猶未盡,還有外帶的那塊和牛牛排,即使冷掉仍然美味。 鳥と玉の専門店 鳥玉 在沖繩的第一天,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從中央郵便所走到県政廳附近的Hostel的途中偶遇了 鳥と玉の専門店 鳥玉 ,以雞蛋料理作為主打,選用當地牧場生產的新鮮雞蛋,在最適合品嚐的黃金時段烹調,是沖繩本地有名的連...

談談《閃亮的西瓜》|只有當下的青春|什麼是「CODA」?|人生萬歲 Viva la vida與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旅程的過客。不管你身在何處,進行著何種跋涉、執著於何種理想,在生命停息之前,你都走在無限風景的旅途中。」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路上 On The Road》 只有當下的青春,轟轟烈烈的偏執與狂傲 那是最好也最壞的世代,走過戰後重建的幾十年,而金融風暴還要三年才會到來,起飛的經濟讓社會洋溢著希望的氛圍,開啟未來席捲全球的韓流的第一代KPOP接連出道,音樂與青春是當代青少年們的全部。 《閃亮的西瓜》裡的CODA少年在與爸爸爭執後,因神祕的樂器行而回到爸爸的青春時代,發現爸爸在成為父親前也曾是少年,更甚是狂傲又魯莽的中二病少年。 就是那一種看了會覺得「啊!這不正是我最討厭的正義笨蛋嗎?總因為不問後果的衝勁而把自己搞進風暴裡的莽撞少年。」 面對聽得到、能說話的爸爸,他發現自己對父母的了解甚少,原來爸爸並非先天失聰,而是在學生時期才意外失聰,而爸爸口口聲聲的初戀也並非媽媽,而是人人景仰的校園女神,為了追女神而組建樂團,骨子裡與自己對音樂有著相同的基因,一樣也被音樂吸引。 他誓言要在過去改變爸爸失聰的未來,並避免父親成功追到女神而最終沒有與媽媽結婚,他走入年輕的父母的生活裡,用自己的方式替年輕的父母解除危機,而直到劇情走入尾聲,恩傑終於了解到父母並非一開始就是父母的模樣,他們也曾跌倒、曾橫衝直撞,也曾有過苦澀的青春,並在意外和悲傷中站起後才終於成為能扛起兩個孩子的大人與自己心目中的模樣。 當時作為孩子曾鄙視大人的世故,暗暗決定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卻最終在成長路上成為做事瞻前顧後的大人,曾經的偏執與狂傲在時光的洪水裡被磨去,堅硬的稜角成了平滑的鵝卵石。 時間張牙舞爪,轉瞬之間我們已不再年輕,但誰不是這樣,曾經是少年,橫衝直撞的魯莽看來荒唐,只為了那一句不負青春。 什麼是「CODA」? 《閃亮的西瓜》的主角是一位CODA少年-河恩傑,家庭裡除了自己都是聽障人士,他從小被賦予跟有聲世界溝通與照顧哥哥的責任,也因此比同齡人更加懂事早慧 在追《閃亮的西瓜》的同時,恰好獨立媒體報導者的Podcast推出了針對CODA的訪談,意外的發現,或許《閃亮的西瓜》的靈感來源也是202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樂動心旋律》,同樣是家裡唯一能聽的見聲音的健聽人士,恩傑跟電影的女主角一樣習慣以家人為重,在需要跟外界溝通的時候隨Call隨到,家庭是他最重要...

理想的下午|歷史紋理中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一個映著明媚陽光的異國風午後

2025年的開始有點不順心,才跨個年,前一年順風順水的好日子嘎然而止,工作上立馬迎來的挑戰讓人心煩,像是平穩的道路上長出了微小的荊棘,途經時被扎出細小的傷痕,不太痛卻也難以忽視,於是我一時腦熱買下了新相機,讓微小荊棘的道路開一朵玫瑰,也更有動力在休假日裡踏出家門。 歷史紋理中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一個映著明媚陽光的異國風午後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距離首都圈最近的國家公園,說遠不遠也絕對稱不上是近,但想在擁擠的城市中來一場逃亡,它是絕佳的選項之一,這點在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便如是。 1950年代,二戰剛結束幾年,主戰場歐洲與日本累積了累累傷痕,戰時的傷口還在緩慢癒合,同一時間美國趁勢崛起,日益壯大的美軍為了防止敵勢擴張,派遣美軍駐紮海外,而台灣則開啟歷史課本所謂的「美援時期」。 為了給駐紮的美軍一個適當的環境,美軍顧問團與外交部在陽明山山腰的山仔后地區興建了美軍宿舍,供予軍階較高的軍官攜家帶眷入住,直到1979年與美國斷交,美軍宿舍區的房屋逐漸廢棄、閒置,經歷了多次非廢存與開發危機後,於2007年被列作市定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而今的美軍宿舍群部分區域出租給業者,將歷經歲月的老房打造成一個理想鄉。 在這資訊爆炸的快節奏世代,被台北步履匆匆與在新竹科技業工作的快狠準磨耗得身心俱疲的日子裡,擁有這樣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陽光灑在每一幢屋房都有的庭院裡,無所事事地曬曬太陽就無比幸福。 變身成美國渡假村的就美軍宿舍,每一幢屋房都有庭園可以曬太陽,園區轉角有處兒童遊戲區是比庭院更大一片的草坪,內部是四間包含雙人床或兩張單人床的房間、客廳與開放式廚房。 整個園區是濃厚的懷舊異國感,像是走進舊時空中。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到南崁人家喻戶曉的老牌西餐廳,品嚐俄羅斯特色料理|南崁美食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不可錯過的特色俄羅斯料理 李・西餐廳Café’ de M&L,是我與男友差點分手又復合後約會的第一家餐廳,位於蘆竹區公所附近的南崁路上,是間營業超過30年的老牌西餐廳,地處於南崁最熱鬧的地區,在招牌林立的街市裡,李・西餐廳沒有招牌的低調門面,可能因為沒有特意尋找而錯過。 然這樣低調的門面並沒有讓李・西餐廳就此門可羅雀,反倒是在南崁地區像是人盡皆知,甚至也有其他地區的桃園人慕名而來。 開在長榮航空公司附近的李・西餐廳Café’ de M&L在南崁還未熱烈發展之初便是機師與空姐停泊休憩的餐廳,常有外籍的機師造訪並熱情傳授老闆獨特的家鄉味,李・西餐廳Café’ de M&L的菜單中因此寫滿了來自各國的特色料理,這是一種戶利共生,異鄉人得以在落地時不費力地淺嚐家鄉味,開在本地的餐廳也因此擁有了橫跨各國的特色料理。 【Info】 李.西餐廳 Café’ de M&L 地址: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92號 營業時間:周一-二、周四-日:11:30-15:00、17:30-21:00 電話:(03)352-7369 基輔炸雞 李・西餐廳的招牌菜之一,幾乎到訪的來客皆會點上一道。 基輔炸雞是道俄羅斯料理,在蘇聯時期曾是道風靡一時的酒店名菜,相傳源自於法國,後由俄羅斯廚師改良而成,俄文原文котлетапо-киевски,指的是「基輔風的雞肉排」,是以雞肉拍打為肉排後包裹奶油、黑胡椒、蒜片…等香料,再裹上麵包粉與蛋液作麵衣後油炸。 李・西餐廳的基輔炸雞,以特製的香料、檸檬汁與奶油填充雞肉,將油炸的過程中流出的雞汁鎖在其中,一刀切下便會流出濃郁的餡料,再以流出的餡料做斟醬,沾附在雞肉上食用,並搭上滑順的薯泥作為主食。 總匯三明治 除了義式料理與排餐外,李・西餐廳也提供輕食的選項,其中以總匯三明治最為澎湃。 李・西餐廳的總匯三明治以煎牛肉、生菜沙拉、起司、煎蛋、雞肉作為夾餡。 總匯三明治的調味偏重口,有濃郁的沙拉醬,其中煎牛肉的熟度得宜,肉質也鮮嫩,但整體來說不是清爽的輕食料理,比較適合喜歡重口味與漢堡的人。 烤脆皮雞腿及加州炒飯 擁有十分白話的名字的這道料理是以炸烤雞腿排佐以香料,再搭上以青椒、紅椒拌炒、清爽的加州炒飯,整體來說算是中規中矩,雞腿排雖肉汁四溢,但有基輔炸雞在前,似乎就顯得相形失色了。...

A Topic|只一人的美國最小城鎮默諾威Monowi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在美國中西部內布拉斯加州的博伊德縣內有座只有一人生活的單人小鎮,在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的小鎮裡有一間圖書館、一間酒吧與唯一一名住戶艾希·艾勒Elsie Eiler的家。 默諾威Monowi建立於1902,在原住民語中有「花」的意思,取名,是一個隨著鐵路延伸而開闢的農業小城,在發展巔峰的1930年代有大約有150人在此生活,曾經是個有雜貨店、餐廳、郵局、教堂並機能完善的小鎮,但在二戰結束後的二十世紀中,美國中西部的農業條件惡化,許多居民為了生計而搬離,200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21世紀仍在默諾威Monowi生活的便只剩下艾勒夫婦,而當丈夫魯迪•艾勒Rudy Eiler在2004年逝世,默諾威Monowi便成為艾希•艾勒Elsie Eiler獨居的小鎮。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圖出自: New York Times ) 艾希•艾勒Elsie Eiler是現居於默諾威Monowi唯一一名住戶,從小成長於默諾威Monowi,並與青梅竹馬的魯比•艾勒Rudy Eiler結婚,在默諾威Monowi渡過了幾乎全部的人生,現在的她持續經營著超過50年的小酒館,並利用丈夫魯迪Rudy留下的上千本書籍開立了間小小的圖書館,同時身兼小鎮的市長、會計、圖書館員與Bartender數職,不間斷的執行常規的市政來使小鎮持續運轉,雖然獨自一人住在地處偏遠的小鎮但卻不孤單,孩子與朋友不時會來到小鎮探望他,艾勒的酒吧也因媒體的報導而門庭若市,顧客不遠千里而來,為的是看看高齡90歲仍兢兢業業的老奶奶並體驗小鎮的安靜與遺世感。 默諾威Monowi雖然是只一人的孤獨小鎮,艾希·艾勒Elsie Eiler的勤奮不懈讓小鎮與自己在媒體間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 哪怕未來,當高齡近百歲的艾希·艾勒Elsie Eiler奶奶離世,默諾威Monowi的人口可能歸零,與博伊德縣某些城市一樣成為無人居住的鬼城,但至少在歷史一頁曾經寧靜溫暖。 事實上,整個博伊德縣的人口自20世紀末不斷外移,像默諾威Monowi這樣人口小於十人的小鎮就有三個,可以說博伊德縣的發展與衰退是美國經濟發展的縮影,自動化讓農場規模趨向大者恆大,失去機會與鐵路改道讓小型農村人口外移而小鎮則逐步邁向死亡。